5月6日至7日,传媒学院202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本次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批次进行。答辩共分两天6组进行,每组由传媒学院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组长,组员由校外企业教师和授课教师共同组成。答辩期间,郭捷副校长亲临答辩现场指导答辩工作。
传媒学院自2016年启动毕业设计改革项目,迄今已历7年。据悉,本届本科毕业生共有221人。学院自上学期已进行了周密安排与详细部署,5个月来,经过各教研室的积极配合及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毕业设计前期的选题、开题指导、作品初审及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均有条不紊按期完成。
答辩之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西静院长介绍了参加本次答辩的组长和成员,新闻学教研室主任郝周成和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沈忠杰分别介绍了本次答辩的程序和流程。
每位同学和导师从论文开题到中期检查、最终论文审查、论文盲评等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毕业生们通过视频、pad、H5、实物等方式展示了报纸、杂志、电视纪实节目、交互媒体设计等不同类型毕业设计作品,同学们通过ppt展示,从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作品思路、作品形式及内容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阐述,展示其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答辩老师针对同学们在毕业设计与作品阐述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毕业设计写作的规范性、创新性,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给予了专业的点评,帮助同学们明确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所用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
答辩评委中,长安大学王佳老师高度肯定了学院在毕业设计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及取得的成效,尤其是把做毕业设计当做毕业论文一部分的模式,比如报纸,网页,视频,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的技能拓展,这种培养模式比单纯写一个论文要实用得多,但有少数学生重视度不够,作品敷衍潦草,建议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信心和斗志。同时也提出了中肯意见和建议,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行业的对接及作品质量提升的途径等。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编辑任娜老师谈到,认真聆听了本届部分学生答辩,真切感受到来自传媒界的后浪的风采和实力。总体而言,毕设作品、毕设报告中展现了学子们大学课堂的扎实理论基础以及驾驭各种题材新闻作品的实力,尤其在融合报道中,学子们踏踏实实带着新闻眼走进生活,通过观察、体验、采访、数据分析等方式贴呈现出一部部优秀的新闻、宣传作品,值得点赞。选题上更是贴近热点,贴近生活,尤其是大学生们通过走访、采访,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走近今天的中国文化,感受文化自信、展示文化自信,立意高远。
传媒学院副院长邓海生谈到,为做好此次毕业设计答辩工作,5月5日召开答辩工作预备会议,制定了《传媒学院新闻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和传媒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西京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范》进行。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所有本科毕业生全部参加答辩。答辩组对学生的毕业作品综合成绩进行初步评定后,学院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审定最终成绩。
本次毕业答辩专门设置大一答辩观摩团。一年级学生通过现场观摩,新闻学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屈力谈的:论文答辩是一个让自己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学长们新闻性很强,将媒体人的核心已经融入到思维里去了,能够从小角度发现新闻事件,从而去展现大问题,关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农业、民生、社会均有。创新性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新闻专题作品中有所体现。收获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以技巧。沉浸式体验答辩过程,全面了解毕业答辩相关环节,更有效地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规划学业发展方向。
院长张西静表示: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毕业生大学四年内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工作能力的进一步强化。传媒学院多元化毕业设计已经开展了6年,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取得了很多成果。2022届毕业设计,学院从暑假开始就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商讨方案,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与专业综合实习相结合,校媒(企)协同,共同指导,共同评阅。特别是毕业答辩,邀请业界老师评委,是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与行业、实践结合的一次真正检验。
传媒学院将听取业界评委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认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予以消化吸收。毕业设计改革将在前六届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向深入,并进一步扩展作品形式,丰富作品内涵,提升作品质量,更加彰显应用传播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并最终落脚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学生的就业和终身职业发展,继续加大媒体(企业)导师入驻校园教学实践的力度,力争全面实现毕业设计的双导师制,即一个学生两个指导老师,一个来自院内专业课老师,一个来自媒体业界老师,共同跟踪指导学生作品的全过程。让理论与实践碰撞,最大程度激发传媒学院同学们的操作与设计能力,以达到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全能型人才的育人效果和目的。
图/黄静